

 
 
 
迎难而上 实现全行业平稳发展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6-1-15 阅读:2184

李寿生谈“十二五”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

“过去的5年中,面对国内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以及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的外部环境,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充分认识和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大力推进调结构、转方式,全行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如此表述全行业“十二五”发展成就。

  他强调,“十二五”时期,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地位进一步稳固,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的收获

  总体保持平稳发展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预计,2011~2015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利润、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9.53%、14.9%、-1.43%、2.81%。其中,2014年,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5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化学工业达到8.76万亿元,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2015年,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35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58.8%;税金总额达到1.03万亿元,占全国工业税收比重的21%左右,位列工业行业之首。石油产量、天然气产量和原油加工量分别居世界第四、第六和第二位,无机原料、乙烯、甲醇、化肥、农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重要大宗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化集团、中国化工、延长石油在世界500强排名不断提升;湖北宜化、天津渤海化工、上海华谊、云南云天化等大型地方企业的化工板块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500亿元。2014年,大型石油和化工企业达到864家,比2010年增长1.66倍。

  一批优秀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兼并重组、资产优化,在市场竞争中快速成长。如国内MDI领军企业烟台万华集团成功突破国外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开发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MDI制造技术,成为全球最大的MDI供应商;染料龙头企业浙江龙盛集团以收购德司达为契机,完成染料研发体系和销售网络的国际化布局,跻身世界级染料企业行列;氟化工领军企业多氟多公司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成为全球生产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的无机氟化盐生产企业。

  油气保障能力增强

  “十二五”期间,按照稳定东部、加快西部、发展南方、开拓海域的原则,油气勘探开发取得显著成绩,国内原油增储稳产、天然气快速发展,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预计到2015年底,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65亿吨以上,产量稳定在2亿吨左右;新增常规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3.5万亿立方米,产量超过1300亿立方米。非常规油气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2014年全国页岩气产量12.1亿立方米,煤层气产量36.8亿立方米。

  油气管网建设和石油储备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底,已建成油气管道总里程约11.7万千米,其中天然气管道6.9万千米,原油管道2.7万千米,成品油管道2.1万千米,基本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连通海外的油气管网格局。

  截至2015年年中,我国共建成8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目前,建设地面库7个,分别为舟山、镇海、大连、黄岛、独山子、兰州、天津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地下库1个,为黄岛国家石油储备洞库。

  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十二五”时期,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化、一体化、集群化加快发展,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石化产业基地和化工园区。建成4个2000万吨级炼油基地(茂名、宁波、大连、上海)、1个200万吨级乙烯基地(上海)、8个100万吨级乙烯基地(天津、南京、宁波、茂名、大庆、独山子、抚顺、惠州),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石化产业集聚区;建成环渤海湾碱业、云贵鄂磷肥、青海和新疆钾肥等大型化工基地以及蒙西、宁东、陕北等现代煤化工基地。全国石油和化工企业入园率45%,产值占全行业总产值的37.5%。

  产品质量稳步提升,高附加值产业增速加快。卓越绩效模式、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等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得到广泛应用,12000米特深井石油钻机、大口径高钢级螺旋缝埋弧焊钢管等一大批知名品牌产品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油品质量由国Ⅲ向国Ⅴ加快升级。有机化学原料、专用化学品、涂(颜)料及农药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经济增速和贡献率居行业前列,2014年合计主营业务收入达4.55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85.5%,对整个化工行业的贡献率达53.6%。高性能树脂、石油基特种橡胶、合成纤维单体的自给率分别由2010年的57%、45%和49%提高到2014年的63%、53%和70%。

  科技成就令人瞩目

  “十二五”时期,全行业积极开展研发合作与协同攻关,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截至2014年底,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95项、行业技术发明奖118项和行业科技进步奖736项。

  其中,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水平钻完井多段压裂增产关键技术、深海高稳性圆筒型钻探储油平台的关键设计与制造技术、罗布泊盐湖年产120万吨硫酸钾成套技术开发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现代煤化工技术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开发了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航天粉煤加压气化炉、水煤浆水冷壁清华气化炉等一系列先进煤气化技术装备。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陆续建成,并实现商业化稳定运营。其中,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唯一的技术发明一等奖。

  此外,行业装备制造自主化水平持续提升。炼油全流程技术、乙烯成套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千万吨级炼油装置国产化率超过95%,百万吨级乙烯装置国产化率超过80%,百万吨级煤制油反应器、60万吨级甲醇制烯烃反应器等装备先后实现了国产化。

  围绕化工新材料、新型农产品、化学品安全、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制修订标准2000余项,化工行业标准累计达6200余项,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约100项。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石油和化工行业在全国率先建立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涌现出一批节能环保型石化园区和企业。

  2011~2014年,全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8%,重点耗能产品单位能耗目标全部实现。其中乙烯下降9.1%、合成氨下降4.9%、烧碱(30%离子膜)下降9.3%、电石下降9.6%。行业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2013年COD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16.4%。氨氮排放量自2005年以来已累计下降60%以上。石油和化工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氯碱行业低汞触媒普及率达到50%,磷石膏综合利用率提高到30%。

  绿色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和转方式的重要标志。“十二五”期间,涌现出一批在节能环保、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国家级示范园区和典型企业,如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为代表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福建泉港石化工业园区、重庆长寿化工产业园区等为代表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形象。中国石化在旗下企业大力推进“碧水蓝天”环保专项行动,成为企业界绿色低碳转型的倡导者和引领者;贵州瓮福集团、开磷集团以循环经济理念致力于磷矿、伴生资源和废弃物的开发利用,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包括磷化工、煤化工、氟化工、氯碱化工、建筑材料、商贸物流、物业服务等多元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对外合作成果重大

  “十二五”时期,石油和化工企业积极走出去、引进来,行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2014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公司海外油气权益产量达到13363万吨油当量,比2010年增长一倍多。钾肥行业在11个国家建设了28个钾盐钾肥项目(其中加拿大7个、老挝9个、刚果3个)。轮胎行业在天然橡胶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地区重点布局,投资建设多家工厂。

  行业引进外资达到新水平。2011~2014年,全行业累计吸引外商投资达5504亿元(包括港澳台)。跨国企业积极拓展在华业务,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研发、应用和生产逐步本地化,在高新技术、高端产品领域,如精细化学品、专用化学品、功能化学品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凸显。

  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外贸环境,中国石油和化工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进出口贸易稳步增长。2014年,全行业进出口总额达到6755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47.2%,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5.7%。其中,进口额4787亿美元,出口额1968亿美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47.5%、46.5%。我国原油进口和基础化学原料、化肥、橡胶制品等出口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的困扰

  多年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粗放式快速发展,积累了许多深层次矛盾。尽管“十二五”期间,行业调结构、转方式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但一些老顽疾和新问题仍困扰着行业的发展。

  产能结构性过剩突出

  “十二五”时期,我国石化化工产品仍以中低端和通用品种为主,高端产品短缺,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不平衡日趋突出,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严重,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一些传统大宗产品产能快速增长,供应明显超过国内市场需求,装置开工负荷较低。据各行业协会统计,2014年,我国甲醇产能约为6800万吨/年,装置平均开工率64%;电石总产能达4183万吨/年,装置平均开工率62%;聚氯乙烯产能2390万吨/年,装置平均开工率仅68%。

  与此同时,高端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等短缺,工程塑料、特种橡胶和高性能纤维总体保障能力不足。据统计,2014年我国高端聚烯烃塑料的国内自给率仅38%,其中己烯共聚聚乙烯约占高端聚烯烃塑料总消费量的75%,自给率仅44%;国内工程塑料自给率仅47%,其中消费量最大的聚碳酸酯国内自给率仅19%,而且全部由外资企业生产。

  创新能力仍待提升

  尽管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科技创新和装备制造水平有明显进步,但同发达国家相比,科技总体创新能力仍存在明显差距。一是企业科研投入不足。2014年全行业科研投入占主营收入的比重不足1%,而发达国家则达到3%~5%。二是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工作薄弱。目前,我国拥有的化工关键共性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如分离技术总体落后国外10年左右。三是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应用研究不够重视,科研成果工业化、产业化程度较低,成果转化率不到30%。工艺技术与装备技术开发脱节,特别在技术集成、工程成套设备方面,仍以跟踪模仿为主。四是前瞻性研究落后,原始创新能力较弱。在农药、染料、氟硅材料等竞争性行业,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尤显突出。

  产业集中度仍然偏低

  尽管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但从整体上看,企业仍然多而散,平均规模小。

  化工行业的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小型企业数量多(占86%),在行业主营收入中所占比例小。即使是我国化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也存在着产品单系列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化肥企业1814家(含复混肥),平均年产量3.8万吨(折纯);规模以上农药原药企业713家,平均年产量为0.5万吨;无机化肥原料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多达1857家,平均主营收入只有2.9亿元。产业集中度偏低,企业规模较小,已经成为影响行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石化产业布局过多过散。以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的石化基地和工业园区有380多家,而产值小于100亿元的园区多达270余家,占70%。

  能源环境约束加大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石油和化学工业面临的能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加大。

  石油和化工行业是毫无疑问的能源消耗大户。2014年全行业能源消费总量达5.28亿吨标煤,位居工业部门第二位,能耗总量持续增长。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譬如,合成氨、甲醇、乙烯等重点耗能产品能效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间普遍存在10%~30%差距。

  石油和化学工业同时也是污染物排放大户。2013年,全行业排放废水40.4亿吨、废气6万亿立方米、工业固体废弃物3.2亿吨,“三废”排放量均位居工业部门前列;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放总量分别为217.8万吨、100.9万吨、52.6万吨和9万吨,分别占全国工业排放量的12.9%、5.4%、18.4%和39.9%。当前,尽管COD、氨氮排放量下降明显,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距离完成国家污染减排目标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部分企业环保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企业环保装置不开,有的甚至偷排污染物。

  此外,安全环保形势愈发严峻。2012年以来,相继发生了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晋济高速隧道特别重大道路交通危化品燃爆事故、漳州PX项目爆炸事件、天津滨海新区危化品仓库爆炸等重大安全事故,以及金帆达重大污染环境案、腾格里沙漠污染环境案、泰州天价环境公益诉讼案等重大环境污染案件,还相继发生了宁波、昆明、茂名等地的PX项目群体事件。安全环保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行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如何处理好行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全行业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我们的目标

  向石油和化工强国跨越

  “十三五”时期,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目标是: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产业结构升级为重点,实现我国由石油和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要实现这一跨越,行业发展战略必须由跟跑型战略向领跑型战略转变,或者向跟跑型+领跑型的混合型战略转变。

  领跑型战略的核心是技术创新的领跑,因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十三五”行业发展目标的关键变量。重点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要努力培养一批能踢“世界杯”的自主创新典型示范企业,带动行业自主创新迈上新台阶。二是搭建好行业创新平台,为产学研协同创新集聚更大优势。要建设一批更高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进一步提升科研技术产业化速度。三是着力培养创新领军人才,提升行业整体创新能力。

  “十三五”时期,对于传统产业,在不抛弃、不放弃的同时,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其竞争力,走“减强发展,乘法提升”的新路子,最终实现总量合理、技术先进、结构优化、竞争优势突出的总体目标。“减强发展”即为传统产业“瘦身”,切实化解产能过剩被动局面;“乘法提升”则是为传统产业“添翼”,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新跨越。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应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化工和生物质燃料、现代煤化工、节能环保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在石化行业占比显著提高,对全行业转型升级形成重大带动作用。

---------------------------------------------------------------------------------------------------------------------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奖励
地址:北京安慧里四区16号楼730、732室(100723)
联系电话:010-84885174/84885750
传真:010-84885750
E-Mail:kjjl@vip.163.com